您正在访问工业互联网行业应用平台:88.118.90244 前往国家顶级节点服务平台查询
资讯
联系电话:

15104317771

首页 > 市场行情 > 从“求生存”到“求生态”、“盼温饱”到“盼环保”|标识性原创性概念大家谈

从“求生存”到“求生态”、“盼温饱”到“盼环保”|标识性原创性概念大家谈

2025-08-06 10:22    来源:上观网  点击量:15  评论(0人参与)
 

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论述。经过20年丰富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美丽中国建设的指导原则、全党全社会的高度共识,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它科学阐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深刻揭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道理,指明发展和保护协同的新路径。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需要从历史、理论、实践与制度等维度深刻理解与把握这一理念的丰富内涵,努力开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局面。

从历史维度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提出必然——

中国国情呼唤发展观的转变。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深刻指出“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到浙江工作后,习近平同志在《环境保护要靠自觉自为》一文中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词汇,在余村考察时正式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论述,并在中国人民大学的演讲中全面系统阐述对“两座山”关系认识的三个阶段。这是对中国发展阶段深刻变化的历史性回应,前瞻性地把握了从“求生存”到“求生态”、从“盼温饱”到“盼环保”的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标志着反思并坚决摒弃“先污染后治理”的西方老路,以主动的历史自觉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路径。党的十八大后,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美丽中国”成为国家战略,“双碳”目标引领绿色发展转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成为重塑发展逻辑、指引绿色转型的重要理论和行动指南。

执政为民要求聚焦生态福祉。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内涵不断丰富,优美生态环境日益成为最普惠、最迫切、最重要的民生需求。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深入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不断提升环境质量;加快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守护自然珍宝……一系列关乎民生“呼吸之间”“开门可见”“可感可及”的行动生动诠释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将党的执政根基深植于青山绿水之间,使党与人民的血肉联系在绿色发展中持续巩固。

可持续发展呼唤东方智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其深邃的哲学洞见和强烈的实践导向,打破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式,深刻揭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内在规律,为化解发展与保护难题提供理论指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虽源于中国实践,却回应时代之问、世界之需,为人类文明转型贡献了宝贵智慧,彰显了其作为全球公共产品的重要价值。

从理论维度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真理——

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丰富创新发展。一是深化对“人与自然物质变换”规律的认识。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往往伴随着对自然的掠夺,造成资源枯竭和环境破坏,导致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出现断裂与失衡,并且这种裂缝无法弥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将“绿水青山”视为宝贵的自然资本,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二是拓展“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内涵及转化路径。马克思主义认为,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重性。“绿水青山”蕴含的生态系统服务是满足人类生存与发展根本需求且无可替代的“使用价值”。通过科学合理的制度设计、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可以将“使用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三是创新“生产力”构成要素与发展模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将生态环境视为一种基础性、战略性的生产力,并将保护、修复和提升生态环境质量视为发展生产力的重要途径,本质是将生态环境纳入生产力构成要素,要求推动形成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绿色低碳为特征的新质生产力。

对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创造性转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是对“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等传统生态智慧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它摒弃了农业文明时代被动适应自然的局限,扬弃了工业文明时代征服自然的狂妄,在现代化语境下赋予“天人合一”新的时代内涵。它强调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将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生态效益与民生福祉高度统一,体现了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现代性追求。它汲取“民胞物与”“仁民爱物”的伦理思想,将良好的生态环境视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将生态保护提升到保障人民生存权、发展权的高度,实现了传统生态伦理向现代生态民生观、生态权益观的升华,彰显了中华文明解决当代生态问题的独特智慧。

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时代超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直面并深刻回答“先污染、后治理”老路带来的全球性生态危机这一世界难题,摒弃“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认为经济增长到一定阶段环境拐点必然到来的消极被动,超越将生态保护视为经济增长外部约束条件的狭隘认知,揭示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现实路径,证明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可以并行不悖、相互促进。从推动全球气候治理到引领生物多样性保护再到共建绿色“一带一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破解全球生态治理赤字、探索更具包容与可持续的发展形态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从实践维度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创造伟力——

夯实国家发展绿色根基。一是污染防治攻坚战向纵深挺进。2024年,重点城市PM2.5平均浓度降至29.3微克/立方米,连续5年稳定达标。全国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为90.4%,首次超过90%;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为83.7%,均提前达到“十四五”规划目标。长江干流连续5年、黄河干流连续3年,全线水质稳定保持Ⅱ类。二是土壤污染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累计完成造林超10亿亩,森林覆盖率达24.02%;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约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和74%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类得到有效保护。一系列成就标志着从量变到质变的历史性跃升,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盘更加坚实稳固。

打造各具特色的转化模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一大魅力在于尊重规律、实事求是,指引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转化路径。浙江持续深化“千万工程”,将美丽乡村建设推向全域,绘就“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的“诗画江南”新画卷。福建着力“点绿成金”,南平探索“生态银行”模式盘活资源,三明林改点燃林农护绿积极性,宁德念好“山海经”实现生态惠民。青海肩负“中华水塔”国家使命,将生态保护作为首要责任,积极探索高原特色生态经济新路。从塞罕坝林场到库布齐沙漠治理,从安吉白茶经济到贵州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旅游……遍布中华大地的实践样本,以生动的事实和多样的路径,共同印证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强大生命力。

增进人民群众生态福祉。打好蓝天保卫战,换来更多“天朗气清、繁星闪烁”,群众“呼吸之痛”显著缓解,“蓝天幸福感”持续提升。打好碧水保卫战,越来越多的河流湖泊重现“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生机,亲水空间持续拓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厕所革命”解决影响农民生活品质的顽疾,美丽乡村建设让“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成为现实图景。更重要的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不断打通:依托优良生态资源,生态农业、森林康养、乡村旅游等绿色产业蓬勃发展,农家乐、精品民宿、特色农产品销售成为百姓致富的“金钥匙”,“生态美”与“百姓富”实现有机统一,生态优势切实转化为民生优势。

推动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中国坚持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承担大国责任、展示大国担当、贡献中国力量。中国是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最快和人工造林面积最大的国家,并创造人类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惠及人口最多的绿色减贫奇迹。同时,积极参与全球生态环境与气候治理,累计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占发展中国家淘汰量的一半以上,是全球臭氧层保护贡献最大的国家;实施“非洲光带”等旗舰项目,与超过40个国家的170多个合作伙伴建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深化绿色基建、能源、交通等领域合作。

从制度维度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坚强保障——

以战略定力与法治力量锚定绿色航向。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擘画、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确立到“美丽中国”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从“双碳”目标的庄严宣示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中国式现代化本质特征的深刻论断,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方位和前进方向更加清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被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上升为党的意志、国家意志,为全党全国一体遵循提供制度保障。《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等纲领性文件陆续出台,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四梁八柱”日益完善。

以系统集成与刚性约束重塑治理效能。围绕破解“九龙治水”、责任虚化、动力不足等顽瘴痼疾,一系列具有标志性、引领性的重大制度创新次第展开,构筑起守护绿水青山的严密制度网络。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利剑出鞘,作为党之利器、国之重器,敢于动真碰硬;“回头看”、专项督察层层深入,成为压实地方党委政府主体责任、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的硬招实招。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全面建立,落实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有效扭转“唯GDP论英雄”的政绩观。改革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全面推行河(湖)长制、林长制,构建覆盖全国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硬约束,深化区域流域联防联控。

以共建共享激发全社会澎湃动能。生态文明建设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需要激发和汇聚最磅礴的社会合力。政府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激励、标准制定、执法监管等,为绿色发展和环境治理提供基本规范和准绳。环保法等相关法规持续完善并强化执法,排污许可、环境信用评价、强制性信息披露等制度促进企业绿色转型,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兴起,绿色创新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公众参与渠道不断拓宽,环境信息公开制度保障公众知情权、监督权,“最美生态环保志愿者”评选激发榜样力量,“公民十条”引导简约低碳生活,“蚂蚁森林”等平台让数亿网民日常指尖举动汇聚成植绿护绿洪流。全社会各归其位、各尽其责、广泛参与,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供最深厚、最持久的动力源泉。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猜你喜欢

相关评论

好评
0% 0
中评
0% 0
差评
0% 0
       匿名发表     (内容限5至200字)     当前已经输入 0
  • 暂无评论

资讯排行

热搜新闻词

产品快报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由网友自由发布,本站不承担由于内容的合法性及真实性所引起的一切争议和法律责任

版权所有:长春市诚仁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备案号:吉ICP备2023003253号-1

备案号:吉ICP备2023003253号-6